我从小就喜欢读书,尤其是小说,其中的人物和情节总是深深地吸引着我。在童年时读过的小说中,军旅作家黎汝清的《万山红遍》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它是我读过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这部由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出版的小说描写了是红军走井冈山道路,在南方某山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故事。主人公的名字叫郝大成,具体故事情节早已忘记。小说把敌人叫作白匪,至于为什么叫白匪,当时并不清楚。书很厚,分上下两卷,是一个大部头。
书是父亲借来的,封皮有些发毛,显然已有不少人读过。封面设计很简单,写意般地画着淡淡的山的轮廓,遍野的映山红衬托着书名。那时候能借到的书很少,有一本便视作宝贝。只读了几页,我就被书中的故事吸引住,如饥似渴地读下去。当时上小学三年级,经常会遇到不认识的字,不过连猜带蒙也能连贯地读下去,实在有绕不过去的才去问父亲。
那个年代,文艺作品中的主人公大都是“高大全”形象,《万山红遍》中的郝大成也不例外。以现在的眼光看,这样的人物难免带有一些斧凿的痕迹,但在当时,读这样的小说完全是一种精神享受。我经常是手握一块馒头(上面还沾着芝麻酱),逐字逐句地读,随着情节的展开,自己也仿佛进入到那激动人心的战斗生活。
没过多久,这部小说就出现在电台“长篇小说连续广播”节目中,演播者叫薛中瑞,声音略微沙哑,但非常有磁性,他能将书中的故事讲述得绘声绘色,抓人心魄。每到关键时刻,演播便戛然而止,随后传出女播音员的声音:“各位听众,长篇小说《万山红遍》今天就播送到这里,明天这个时间再会”,让人很是遗憾。没办法,只好期待着“明天这个时候”早点到来。
对于孩子来说,阅读长篇小说是读书中的一个坎儿,复杂的人物关系,曲折的故事情节,丰富的词汇,对于阅读能力的提高大有帮助。虽然那个年代的作品都打着明显的文革烙印,但是《万山红遍》在当时确实给了我很大的乐趣,以致于到现在我仍能记起封面上那丛绚烂的映山红。
后来逐渐了解了小说作者黎汝清的一些情况。黎汝清,山东博兴人,曾就职于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创作有《万山红遍》、《海岛女民兵》(1974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谢铁骊改编拍摄成电影《海霞》)、《叶秋红》、《皖南事变》和《湘江之战》等多部长篇小说,是名副其实的高产作家。
人到中年,时常会回忆起童年,自然也会想起许多关于书的往事。如果你也有过爱书的童年,是否还记得自己曾经读过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