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广西环江县,水稻亩产13万斤。
查到了,的确是有此事。
作者:做好自己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2070549/answer/1227742096
来源:知乎
1970年代,中国科学院也开始研制计算机辅助光刻掩模工艺。
70年代末,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开始研制JK-1型半自动接近式光刻机,并在1981年研制成功两台样机[3],并在生产线中投入使用。
但是很可惜,在1980年代放弃电子工业的自主攻关,诸如光刻机等科技计划被迫下马。
像上面提到的武汉无线电元件三厂,1994年破产改制,卖副食品去了。
清华大学研制第四代分步式投影光刻机,并在1980年获得成功,光刻精度达到3微米,接近国际主流水平。机电部45所也研制出了分步光刻机样机,采用436纳米G线光源。
多说一句,从今天来看,当年退局大概是因为当时并没有完整的产业链,尽管单项技术当时在世界诸国中并没有落后太多。当然如果强行硬上,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成本和其他相关技术跟不上的困难,但在十余年中基本上放下攻关还是不理智、不长远的。上海微电子在2002年承担光刻机攻关项目时还聘用了45所从事分步投影光刻机的技术人员,可见这十余年间光刻相关技术人才出现了断档。
中国这些年打下了中下游的大半壁版图,并一直向产业上游进军,是形成完整产业链的一种方式。而以特朗普为代表的一股力量现在想把部署数十年的全球产业链变成本土产业链,恐怕之后各国都不好受(即使是美国,怕是也要面临数年的工业回流期带来的产能效率问题)。
能造出样机与“量产”并“具备市场竞争力”
这完全是天上地下的难度
对任何一个产品 从0到1 总是最容易的 真正难的是竞争和演化
八十年代以前我国半导体技术和世界差距不大,反而改革开放以后,由于造不如买,国家没有大的投入,和世界差距越来越大。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今天碰了壁,开始回头补课。
这些真要感谢某人啊,造不如买,买不如租。那句话怎么说来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不...
点一个大大的赞,现在不知是拿,主要qie,欠的总是要还的。
我上小学的时候,老师讲的一句话现在还记得: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后来上中学,记得有一篇“阿Q...
不是这个专业的,所以这个是真是假不做判断。
问题是,就算是真的,在科技领域,就像钱钟书在《围城》里说的,老了便不值钱。不知道是不是楼文的逻辑导致了光刻机落后的原因之一。
另外,文革中批造不如买买不如租,也是一种不懂科技不懂经济的外行逻辑。基础不好非要上,成本高效率低;基础好了再上,成本低效率高。而且买了租了就可以山寨模仿。其实两弹一星哪个不是山寨模仿的?
一篇不值一提的文章。当年的光刻机根本不实用。有人说改开罪恶在于买。其实你那个实验室阶段的东西离真正规模生产差得远呢。更要问问,为啥会一锤定音的人治?中国人悲催的就是人治。一方面鄙视市场,动辄就是奸商。一方面靠天吃饭,等着明君清官大侠下凡。
在八九十年代,我国的电子产品无论是在设计还是生产都远远落后于外国,更不要说什么光刻机了,如果研发出来的上不了台面有用吗?这是铁的事实,就好比当年国产的电视机、收录机等,打开后和日本产品相对,就象赵本山所说的,那是一个惨不忍睹。不过现在的中国已不是以前的中国,我国的科技力量许多方面已在世界前列,这也是铁的事实,相信也坚信以后的中国科技力量将逐步引领世界。
引用lhb645352110发表于27楼的内容中国成都,十年前就开始研发智能汽车,无油汽车,自动驾驶汽车,五年前开始研究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时...
和现在的新能源汽车补贴一样的,搞不出什么道道。都是PIAN呗
深刻了解才会知道真相,靠吹大气是什么都做不成的。
今天的生活是真实的,科技领域也有了飞速的发展,多看看今天的世界吧。
走不出自己给自己画的圈圈儿,思维就会只在原地打转儿。
仅供学术交流鉴赏使用,请先下载到本地。本内容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故园怀旧观点,如有侵权,请通过举报/报告问题功能发送通知。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