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部老机器,几段回忆
1 收音机
在儿时稀少的玩具中,收音机是非常珍贵的记忆,从收音机里传来的声音不知陪伴了我多少个日日夜夜,那些声音至今在我耳际回荡,久久不能散去,许许多多故事,音乐都是从收音机第一次接触到的,孙敬修的《西游》,袁阔成的《三国》,刘兰芳的《岳传》,单田芳的《隋唐》,听得我如痴如醉,当时记得每天一到播放时间,便会准时守在收音机前,那种兴奋的感觉和现在的追星大概也差不多,哪天有事漏听了,便觉得失魂落魄,天天想着什么时候重播。 当然还有我们上海的滑稽戏,苏州评话,也是我非常喜欢的节目。
老式收音机
我的古典音乐情结也要归功于收音机,我记得是在小时候的某个时候打开收音机,里面正在播放一首乐曲,那是一种我从未听到过的音乐,感觉自己瞬间就被这优美如歌的旋律融化了,那浓重的抒情气氛带着淡淡的圣洁感,深深地铭刻在我脑海中。由于没有听到前面的介绍,我不知道这首曲子的名字,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苦苦寻找这个旋律而无果。应该是这首曲子埋下的种子,使我后来系统开始聆听古典音乐后,就一发不可收,这个爱好一直保持到现在。
收音机在我大学时代还充当了重要的英语学习工具,当时的学习英语的渠道没有现在这般便捷广泛,英语原声节目很难接触到。因此学习英语的学生基本上都配备一部能接受短波节目的收音机,可以收听到英美的原声节目,每天固定的时间拿着收音机听BBC,VOA也是我们外语系学生每日的功课,当时上海能够买的收音机品牌有伯龙、德生等等,我们一般购买上海品牌伯龙,百来块钱在学生时代也算是个小奢侈品了,元件用久了会损坏,因此伯龙的维修店也是我们经常光顾的地方,现在德生品牌还在,伯龙很少见了,大概是倒闭了。改革开放后,上海品牌在国外和广东产品的夹击下节节败退,这小小的收音机也是一个缩影。
新买的怀旧式样收音机(蓝牙)
让人颇感意外的是,收音机这个古董直到现在还未消失,当厌倦了光怪陆离的声电结合产品后,淳朴的收音机再次进入了人们的视线,特别是在当下烦躁的生活工作之余,在家打开收音机,听着娓娓讲述的故事,或者轻松优美的音乐,不失为一件非常惬意的事。目前很多收音机支持蓝牙功能,可以用手机播放,使用也非常方便。
2. 四喇叭
其实这个正式名称是盒式卡带收录机,因为一般带大小四个喇叭,被形象地称为四喇叭。可以收音,播放卡式磁带,还可以录音,在改革开放初期是一件非常时髦的玩意。一个家庭拥有一台四喇叭会受到艳羡的目光,亲戚朋友也会经常过来,不是来看你,而是为了玩四喇叭。我家属于比较早拥有四喇叭的一族,我记得那时候朋友亲戚一来就直奔四喇叭,拨弄把玩,临走还依依不舍,对此家里人是爱又恨,自己的东西得到别人喜爱总归有些满足感,但同时又觉得生活经常被打扰,还担心机器是不是会被损坏。
平时自家用的时候一般是听听磁带,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弄到了一批港台流行歌曲的磁带,除了大家熟知的邓丽君外,还有姚苏蓉,叶丽仪,等等众多港台歌星。这些完全不同于当时大陆政治挂帅的歌曲,让我们耳目一新,连我爸妈都听得入迷了;当时还发生过一个小插曲,改革开放初期风云突变,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反对精神污染运动,我的一个亲戚是个老党员,当时看到我家的那些港台流行歌曲后,严肃地告诫我爸妈“这是资产阶级的靡靡之音,要赶紧销毁”,经历过文革的爸妈也心惊肉跳了好一阵,最后实在是舍不得,把这些磁带藏起来,还好这运动很快就过去了。
开始收录机(四喇叭)(图片来自网络)
3. Walkman
Walkman 最早有日本索尼公司生产,后来成为个人随身音乐播放器的通称, 除索尼外,爱华,松下等也有生产,是便携式播放器的鼻祖。
索尼walkman
由于其体积小巧,携带方便,因此一经推出就风靡全球,在卡式录音带时代成为收听音乐广播的霸主,直到数码时代被更为小巧的mp3数码播放器取代。
当初由于学习英语的需要,在上大学时爸妈给我买了一台索尼的walkman, 我如获珍宝,这台机器一直陪伴了我大学四年,初衷是学习英语,结果大量的时间被我用来听古典音乐磁带,成为我培养古典音乐爱好的摇篮。
walkman (图片来自网络)
4.录像机和VCD播放机
录像机(图片来自网络)
网络下载时代要看国外大片变得非常简单,而我们当初则异常艰难,学生时代只有电视,后来慢慢有些录像带播放厅,通过录像机播放影片,一时生意非常红火,记得我大学的时候在周末,学校好几个地方都会播放原版录像,几乎场场爆满。这种场景持续了几年后就迎来的数码时代,数码时代的先锋是VCD播放机,片源丰富,播放保存简便的VCD迅速取代了录像机,而在电子影像产品迅速发展的时代,VCD也很快被效果更佳的DVD淘汰,而发展到今天,高清下载又将DVD逼到了墙角,使人不禁感叹这世界变化快!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