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您对李发泉还有更多的了解,希望您能详细介绍一下。李发泉是吕官屯的恩人,可我们对他的了解实在是太少了,如果您能更多介绍一下,也是对吕官屯的恩德。
081 兴办新学的国军志士
吕官屯学校最初并无固定的作息时间,依然沿用着私塾时的授课习惯,何时上课,何时下课,全由老师随时随意决定;而且学校不开设体育、音乐。李发泉决心使学校走上正规,他先在村民中做了广泛的动员和说服工作,规定出统一的作息时间,并找了王之椿老人到学校打铃供水;接着又在其大队中,物色到擅长音乐、体育的文牍上士赵春圃,令他出任音乐、体育教员。没有统一的新学教材,教师手中也没有参考书,李发泉、陈侠武等人主动捐钱购买。学生的课桌椅也不够用,李发泉出面动员,村上砍伐了些公有的柳树,又从部队里找出会木工的战士,打制成桌椅。此时恰有邻村人来偷吕官屯的庄稼,被辎重队的士兵擒获,罚了他们的钱。李发泉下令,用这些钱给学校买了鼓号、风琴。
为唤醒师生的民族意识,李发泉请来辎重总队的政治教员方正、刘启迪二人,每周给师生讲国际国内形式,剖析日本觊觎中华的狼子野心,号召大家团结起来,共图救国救民之大业,并殷切地告诫师生,为了国家和民族之需,不但要有科学的大脑,还要有强健的体魄。受这些爱国将士的感召,吕官屯学校师生的报国情绪空前高涨,十分热心于体育锻炼。那时,静海、唐官屯、陈官屯的驻军,每年为地方举办两次运动会,每次运动会上,吕官屯学校都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封建帝制结束后,张祥斋(小德张)一直寄居天津。他早有搞好家乡教育的愿望,而此时辎重队在吕官屯的作为,正与其夙愿暗合。于是张祥斋主动拿出巨资,与李发泉部商议,要把吕官屯学校扩建成一所张氏试办完全小学(简称“张氏完小”)。当时静海范围内还没有一所中学,完小在农村更堪称最高学府,辎重队和吕官屯村民自然都是积极响应。张祥斋还特意请了村内有威望的老人去天津,与他们共商,怎样才能把新的学校办得有声有色。事后又委托王行冲、冯桂芳、王行序、李连第、朱锡朋组成校务董事会,任命王斯晟出任义务校长,并兼行向县府汇报及检查教学事宜。为了聘请到最好的师资,张祥斋决定付给比其他学校高数倍的薪金。那时,农村学校连个简师毕业的教师都找不到,而张氏完小竟聘到后师及高中学历的教师数人,其中就有后来在静海师范当教师的刘光明。教育界一直流传着一句俗语:“学文要请老先生,学武要拜少教习”。为此张氏完小还专门把大郝庄的沈恩楼老秀才请来任教国学。
有了这样优越的教学条件,李发泉愈加重视吕官屯的教育,他令士兵到各家各户,去动员所有适龄乃至超龄的孩子来上学;有的士兵不懂得该如何做思想工作,遇到固执地不让孩子去读书的家长,士兵们竟举枪威逼,强行把孩子带进学校。虽然这种举动十分莽撞,但也十分有效,没有做不通的思想工作,那时吕官屯学龄儿童的入学率竟然达到百分之百。后来吕官屯出了很多读书人,吕官屯村至今被称为文化村,不能不感谢李发泉和他的辎重队的一片苦心。遗憾的是,第一届高小学生还没有毕业,卢沟桥的炮声便敲破了华夏上空那一片宁静的夜,鬼子的铁蹄踏碎了吕官屯人渴求知识、谋求发展的梦想。辎重队循着敌人的炮声远去,辎重队走了,李发泉走了,没有人知道他家在何方,没有人知道他叶落何处;他一颗赤诚的心却永远留在了吕官屯这一方热土上,他的名字却永远留在了吕官屯人的心中。
(五)国防军辎重队 东北陆军辎重教导队队长 李发泉东北陆军辎重军士队队长 崔房远 应该是东北...
看来您对李发泉还有更多的了解,希望您能详细介绍一下。李发泉是吕官屯的恩人,可我们对他的了解实在是太少了,如果您能更多介绍一下,也是对吕官屯的恩德。
仅供学术交流鉴赏使用,请先下载到本地。本内容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故园怀旧观点,如有侵权,请通过举报/报告问题功能发送通知。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