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时代虽然贫穷但是没有现在的压力大
083 建国后的新生
平津战役结束,人民政府正式接管地方的一切事物,学校也逐步走入正轨。1949年春,上级合理调配教师,第一位女教师张素珍调入,吕官屯学校开始招收女生。不过当时人们的头脑中依然残存着封建意识,将男生女生分隔在前后院学习,一个学期后,才实行男女合班。在全县范围内,吕官屯是较早实行男女平等教育的。
由于学生人数骤然增多,虽然政府不断派来新的教师,但每个教师的工作量还是很大。看到教师们总是兢兢业业、废寝忘食地工作,很多村民都劝老师注意休息。面对村民的热心关怀,女教师秦秀珍说:我们的责任就是教好学生,大家你追我赶,谁也不愿意落到下游,哪里还能挤出一天八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呢?
吕官屯的教育空前繁荣起来,由此也吸引了周围几十里内各村群众的目光,谭庄子、大十八户等二十里地之外的学生都来寄宿读书,而附近村庄更得近水楼台之便。当时吕官屯学校同时招收着二十二个村的学生。周庄子有个叫桑仲惠的孩子,因为年龄小,走读不便,可学校又实在挤不出宿舍,只好由他的父亲每日起早贪黑地接送,当时人们对教育的重视、对吕官屯学校的信赖之情可见一斑。这段时间先后在吕官屯学校任教的教师有:冯步青、王处奇、李振国、王处尧、胡均荣、徐伯龙(徐简白)、边敬友、湛之煌、朱家玉(女)、孙淑仪(女)、徐荫茹(女)等等。
1951年开展大生产运动,第六区政府指示,拆除北庙,用建庙的木石材料去修建烧窑盆的灌溉闸。动员了全区一百多辆大车,用了七天功夫,将拆下的木石运到工地。学校的师生每天守着这座大庙,看着庙宇上这些上好的木料,他们缺少办公和学习的桌椅,却从没有想到要挪用那些木料。现在眼看着那些木料已被拆下,老师学生再也顾不得带工人的斥责,抢着挑选出可做桌椅的木料,终于解决了桌椅紧缺的困难;此外,还有大批的校舍需要修葺翻盖,还需要大批的檩材和门窗,广大村民自发地来到学校,帮忙拆掉了南庙、北庙、东庙和土地庙的剩余部分,并且自发地义务出工,脱坯的脱坯,盖房的盖房,重新建起了在当时农村最规范、最具规模的完小。
仅供学术交流鉴赏使用,请先下载到本地。本内容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故园怀旧观点,如有侵权,请通过举报/报告问题功能发送通知。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