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4 正规教育与扫盲
1952年夏,吕官屯学校的首届高小学生迎来了毕业的时刻,吕官屯人从二十年前就盼望着这一刻的到来,经历了战火硝烟,经历了政局动荡,终于迎来了收获的季节。可当时吕官屯学校没有县政府任命的校长,也不具备核发毕业证的资格,最后通过申请,经县政府批准,由唐官屯完小校长边树仁代理签章,学生们总算如愿以偿拿到了他们梦寐以求的毕业证。经过长期的实践检验,证明吕官屯学校已完全具备了完小条件,1953年春,县政府正式批示:立吕官屯学校为静海县立吕官屯完全小学。同时发给公章,确定干部,任命冯作云为首任校长,兼吕官屯乡校长,谌之煌为完小教导主任,从此吕官屯学校正式成为全县十四所完小之一(其余十三所是静海、独流、良王庄、当成、木厂、管铺头、蔡公庄、中旺、唐官屯、陈官屯、子牙、王口、台头)。
时值共和国初创,正是百废待兴、欣欣向荣的年代,各行各业急需大批人才。吕官屯学校每年有两个高小班毕业,他们中有少数人去继续深造,更多的一毕业就走向了需要他们的地方,并且很快在自己从事的事业中成了骨干力量。这其中就有后来被提拔为各级校长的李振武、李振峰、王处森、王处泗、钱学晋、朱维铉、李绪祥、王松泰等人。大批人才走出校门的同时,人们的目光也被吸引到学校,教育科对此十分重视,明确吕官屯学校为全县重点校。当时教育科共有十人,以王惠民主任为首,他们轮班在吕官屯学校驻守蹲点,随时总结经验,上报专属,嗣后下达各校,以为示范。
新中国刚刚成立时,我国的文盲率高达80%。文盲成为新中国发展道路上的拦路虎。为解决这一问题,一场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在全国展开。扫盲班遍布工厂、农村、部队、街道,人们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到文化学习中。1952年至1953年之间,吕官屯也办起了扫盲夜校(也称“民校”),夜校教师是李振密。夜校没有统一的教材,也没有识字挂图之类的教具,老师结合生活和生产实际,开展实物教学,看着黑板学“黑板”,看着课桌写“课桌”。同时利用祁建华发明的《速成识字法》,学会按拼音读汉字的识字方法。吕官屯本来就读书人多,文盲率远远低于全国80%的平均水平,除老师讲课外,村民在生活劳动中的互教互学也非常方便,所以夜校很快就取得了满意的成果,完成了扫盲任务。很多过去只字不识的农民,尤其是一些妇女,经过了夜校扫盲后,不但认识了自己的名字,还能够读书看报,从文化上获得了新生。
仅供学术交流鉴赏使用,请先下载到本地。本内容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故园怀旧观点,如有侵权,请通过举报/报告问题功能发送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