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系列的好
089 盲流学生
饥饿的人们最关心的就是吃饭,在当年的学校里同样流传着许多关于吃饭的故事,其中最多的是东北的话题。据说只要踏上东北的土地,随便一个什么人都可以找到工作,而工作所得的报酬,就是可以敞开了肚皮去吃饱饭。初中生正是初生牛犊的脾气,面对这么大的诱惑,谁不想去亲自去试试?
胡寿生当年十四、五岁,因为家长没有去盲流的计划,他只好鼓动几个同学,大家一道去东北找工作换饭吃。几个从没有走出过陈官屯的孩子盲目地踏上了未知的前程,火车没有把他们拉到东北,而是把他们拉到了正北的呼和浩特。
他们跟着人流走进了盲流接待站。那里的情况的确有几分与传说的相似,一到中午,就有人招呼大家去吃饭。午饭后,有人领他们来到一个很大的广场上。广场上有好几个露天招工的登记处,每个登记处上方都高悬着一块布标,上面醒目地写着所招工种的名称。看看那些“木匠”、“铁匠”、“石匠”的大字布标,这几个初中生自知没那个手艺,也不敢向前凑近。找了一个广场,终于发现有一处招“壮工”的地方。他们不知道“壮工”是个什么工种,便壮着胆子过去报名,还好,人家也不挑剔,顺利地给他们登记了名字,而且很快就有人领他们去了工地。
到那里才知道,原来“壮工”就是开山搬石头。那些石块最小的也有百十斤,这些十几岁的孩子要两、三个人,才能把一块石头抬到车上,装车后,还要把它推到六、七里外的山沟里倒掉。整个劳动过程没有人监管,只是在卸石头的山沟旁有一个人负责发纸条,一车石头换一张纸条,最后拿纸条去换工钱。虽然有钱和饭的诱惑,但他们毕竟力气有限,只走到半路,便一步也走不动了。大家坐在原地休息,有人悄悄地说:“咱跑吧”。于是他们跑了,推车和石头就丢在了原地。
他们没有目的的跑,最后跑到了包头。在这里他们找到了挖沟抬土的工作,与开山搬石相比,这简直可以算得上美差。然而,还没有等他们上工,当地民政部门就以未成年流浪人员的理由,把他们收容了。从包头到北京,再到天津、到静海,几经转交,最后把他们送回家乡,送回学校。
老师没有责备他们,校长还找到胡寿生,请他给全校的学生作报告,用他亲身的经历告诉同学们,出去当盲流是多么的不容易。果然,自胡寿生作报告后,学校里就很少再有流失的学生了。
仅供学术交流鉴赏使用,请先下载到本地。本内容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故园怀旧观点,如有侵权,请通过举报/报告问题功能发送通知。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