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神医也!
几个月前的文章,几个月后读到;去年的文章,今年读到,也还是挺高兴的。
向胡老师问好!
098 神医的徒弟们
当年有位王官屯的青年人名叫王俊昭,被本村刘氏家族请来做塾师。王俊昭聪明好学,早听说邵国权的大名,便趁着在这里当塾师的机会去拜邵国权作了师父。经过几年的苦学苦练,王俊昭在医术上突飞猛进,掌握了师父的大部分技艺,可以独立行医了。第一个接受他治疗的要算是本村的胡寿华,那时人们种瓜总要在地里搭一个瓜棚,白天夜里都有人在瓜棚看守,以防有人糟蹋瓜田。看瓜的活轻松,一般由老人或孩子去做。胡寿华当年是个孩子,便被父母派去看瓜了。小孩子不知道照顾自己,夜里睡觉贪凉,总是不盖被子。一季瓜看下来,他总是说腰疼,一段时间后,他腰疼得愈加厉害起来,最后竟躺在炕上起不来了。家长感到了事情的严重,不敢在村里耽误,直接就把他送到了天津的大医院去治疗。可经过了几个大夫的会诊,打了多少针,吃了多少药,不但没有见好,反而连坐也坐不起来了。家长无奈,只好带他出院回家。回来后去找邵国权,邵国权大概是有意锻炼一下他的徒弟,便派了王俊昭去。王俊昭连续往胡寿华家跑了几天,每天只给他扎针灸,一副药不用,竟把这个大医院都治不了的病给治好了。此后又经过数年的实践,经王俊昭的手治好了许多病人,在这一带他也渐渐有了名气。后来有个外地当官的慕名前来投医,被王俊昭用针灸扎好了多年的疑难病症,那位当官的感叹他的医术神奇,就给他送了块“神针王”的匾额,从此这个“神针王”的称号便在本地流传开来。
跟着邵国权学医的,除王俊昭外,还有本村的胡庆绵、胡庆祝、邵明山、介凤海等几位年轻人。这些人都从邵国权那里得到了不同侧重面的真传,只是他们大部分人没有独立行医,所学不过作为一个特长,方便了自己的亲友邻居。只有介凤海一人,后来成了比较专职的医生。介凤海在学徒期间,处处留心观察师父的诊疗过程,不但较全面地掌握了师父的医术,还收集了许多师父用过的偏方,这为他日后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民间有句俗话,叫“大夫各吃一方”,介凤海在王匡、张村、胡庄子等地就享有极高的声誉。据传有一次张村有人赶着大车来接介凤海,说是村上有位重病人,要请介先生去给治疗。怕耽误了治疗的机会,介凤海问清病人家居住的具体位置,决定自己骑自行车先走,让来人后面赶大车回去。从胡辛庄到张村只有六、七里路,大车赶得再慢,这一路也比自行车慢不了20分钟。令赶车人吃惊的是,当他的大车赶进家门的时候,屋里的病人已经治好了,正盘着腿坐在炕上,跟这位介先生津津有味地拉着家常。还有本村的张洪芬,年轻时曾害过一场重病,请了好几个医生,也去过几家医院,但所有人的答复几乎都是一样的:“别治了,回家准备后事吧。”最后,他的家人抱着试试看的想法请来了介凤海。介凤海经过一番看诊后,给病人开了两副汤药,只有两副药,病人吃完后竟然痊愈了。这件事使介凤海在本村的名声大振,许多老年人生了病,非介先生的药不吃。有时赶上介凤海出诊,家里老人又等着吃药,年轻人就只好到别人家的药铺里抓药。可那些老人们唯独相信介先生,只要是介凤海给的药,老人们吃了就立刻觉得病情好转,若换了别人的药,老人们吃了便觉得没有任何作用。年轻人后来都变得机灵了,不管是从哪里拿来的药,回家一律说成是介先生给的。说来奇怪,就这样一说,无论哪里的药,他们吃下去都会觉得大见起色。
仅供学术交流鉴赏使用,请先下载到本地。本内容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故园怀旧观点,如有侵权,请通过举报/报告问题功能发送通知。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