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肥加育种再加机械化的使用,才成就了现在的高产。
和老爸聊天,了解了一些关于粮食的回忆。
没有实行农田承包到户的时候,生产队统一劳动,收获的粮食要交给国家,留下的只是很少一部分。所谓“交够国家的,剩下自己的”往往剩不下多少。每年粮食收购季节,公社(现在称为乡、镇)要派专人到各村驻村监督,亲自到每一块儿地头儿估算粮食产量,然后盯着粮食的收获环节,一直到粮食上缴到粮库,确保每个生产队没有私藏粮食。每年粮食上缴后,再把剩下的部分按照劳力出工数量,分配给各家各户。一般一个家庭,男女两个劳力,一年下来分不了多少粮食,在我有记忆时候,记得有一年家里就分了200多斤麦子。如果碰上家里孩子多的,这点粮食根本不够吃,所以我一直记得二堂哥常常喊着“不舍哩叫吃”。
粮食不够吃,填不饱肚子是没力气干活儿的,所以常常在青黄不接的时候,国家会下发返销粮给农民。返销粮都是什么呢?发霉返潮的红薯干、黑豆等,都是些现在用来喂猪、喂牲口的东西,就这每家也没多少,也只能是保证人饿不死吧。缴上去的都是细粮,返销的都是喂牲口的粗粮,严重打击农民的劳动积极性。曾经听村里人说:大家排成排在田里打坷垃,把锄头举起来,准备往下落的时候,听到队长下工的哨声,就顺势拉回来放在肩膀上,多一下都不愿意打。
以前的农业生产,一方面技术手段不行,再一个就是肥料不够,农业生产只能依靠人畜粪,所以才有《人生》中高家林要到县城去拉粪。我们村子的小麦,一直到80年代化肥普及,亩产量才能达到600斤左右。现在很多农产品号称只用农家肥,纯绿色食品,那都是在收智商税,因为不用化肥亩产绝对不超过300斤。
仅供学术交流鉴赏使用,请先下载到本地。本内容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故园怀旧观点,如有侵权,请通过举报/报告问题功能发送通知。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