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呀,一样的情景。
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今天想起1986年的寒假,仍然充满无限兴奋。
那一年我上初二,腊月十六,学校放了寒假。第二天中午,在乡信用社上班的父亲回家驮回一个大纸箱,全家人问是什么?父亲笑着说:“电视机!”“电视机?”家人都无比吃惊和兴奋。父亲说这是他托朋友关系才买到的,花了五百块钱买的名牌电视机,上海金星的!我高兴地跳起来:“今年三十晚上可以看春节晚会了!”
那个时候,鲁西北农村刚刚通电,电视机还是稀有物品,当下午父亲在院子里竖起电视机天线时,邻居们纷纷前来询问:买电视了啊?晚上,我家还没有吃完饭,邻居就来看电视了。从山东新闻到中央台新闻,包括广告,大家都一秒不落地看在眼里,一直到电视节目结束。我家买电视机后第一晚上演的电视剧是《诸葛亮》,一共八集,湖北电视台拍的,李法曾主演。那时候电视剧不是每天晚上都演,每周只播两集,一般在星期五晚上。因为快过年了,电视剧两部轮播。一三五《诸葛亮》,二四六《包公》,于是我家每天晚上入群聚集,不到半夜电视台“下班”大家是不走的,我们一家人商量点事的时间都没有了。特别是除夕晚上,春节晚会一直到了凌晨一点半,为了不扫乡亲们的兴致,我们一家人不但陪时间,还给大家提供开水,香烟和花生瓜子……
天气暖和起来以后,父亲干脆把电视机搬到院子里,每到晚饭时节,把电视机声音开大点,随着电视剧《铁道游击队》主题歌的想起,村里是人们便开始到我家集合,边看电视边侃大山,那情景好一幅乡村生活图,现在想起来都是美好回忆!
后来,电视机在农村普及快来,慢慢地,各家各户都有了电视机,人们不再去别人家看电视了。前几年,我回农村老家,每到晚饭后,几乎没有串门的,大家聚集一起看电视的场景已经成了永远的回忆……
三十五年弹指一挥间,现在的乡村也是智能时代,手机电脑成为人们的必备,曾经几十人围在一起看十四吋黑白电视机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可我总感觉少了些什么,生活富裕了,娱乐方式丰富了,但我却对乡亲们陌生了……
我们家,广西,1985年冬,14寸夏普彩电,1300元左右,具体记不清,还要票才行。
家里第一台电视是黑白17英寸的,记得看的第一部电视剧是《大侠霍元甲》,用松木杆做的天线杆,底下按的轴承盘可以旋转搜信号
家里第一台电视是12寸黑白的,梅花鹿牌,大约是82、83年,春晚有陈佩斯吃面条,电视剧有《武松》。
有人家还给黑白电视贴上彩膜,放上放大镜——
https://www.gyhj.org/t/164991?page=0
引用youyou1214发表于14楼的内容现在还看得到 那个 武松 吗? 至今还记得几个片头。
https://pan.baidu.com/s/1uGLBtziU3FQRFQ1FuzlgsQ
密码:btfr
1983年山东电视台出品,共8集。 根据《水浒》有关故事情节改编。 山东版《水浒传》中的武松内容包括“景阳岗武松打虎”、“醉打蒋门神”、“身陷都监府”、“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斗杀西门庆”等主要情节。 电视剧《武松》无疑会被载入中国电视发展史。它或许不是第一部改编自古典文学作品的电视剧,但在此类作品中,它第一次引起了轰动。30岁以上的人们至今依然记得当时万人空巷看《武松》的情形。武松这一人物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电视剧把它具像化,应该说难度极高。但可以肯定的是,直至今天,也没有哪个改编自名著的电视人物像武松这样毫无争议。《武松》也是第一部启用专业武术演员精心设计武打、讲究视觉效果的电视作品。尽管普通百姓大多被醉拳吸引,但专业人士认为这部作品更具意义的是它的叙事、结构、视听语言运用均达到了高度的成熟。《武松》与几乎同时出现的电影《少林寺》非常相似,它们都轰动一时,具有转折性的意义,代表了当时影视创作的高水准。祝延平演的武松是最经典的武松形象。
82年和母亲一同去买的电视机,当时还要工业票呢。花了240元,黑白的,14寸。走了关系没排队。
我家1984年上旬买黑白电视,不到一个月换了彩电,当时彩电降价了,黑白的降了几百元卖了。
我家买的第一台电视机是北京牌,还是彩色的,当时是84年.一直看了好多年。
我家买的第一台电视机是1987年,好像是叫”CROW"牌,彩色的,但是感觉还没有黑白的好,因为那时没什么信号。看得人心烦。有时候会突然很清晰,像现在的有线电视一样清晰。那时候我们一般就看港台,偶尔看看岭南台、深圳台。
我家的第一台电视机是凯歌牌9吋黑白,1977年凭票买的,当时还在楼顶做了个大天线。
1986年,家里借钱买了一台进口的日立牌17寸彩色电视机,1680元。我妈当时在商场工作,单位进了三台货因为太贵卖不出去,于是就内部职工消化。
还要凭票购买,原本想买的人钱不够,于是我妈就咬咬牙拿下了,为此还了两年的债。
家里的第一台电视是80年代买的松下黑白电视,多少寸忘记了,反正很小,商标还是松下的老商标,national,外观是红黑色的,背面外壳写着四川长虹电视机厂组装。
当年我买第一台电视的时候,是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期间。为什么记得这么清呢?因为我下班得去幼儿园接孩子,妻子回家先做饭。我和孩子到家,正好吃饭。这几天,我和孩子回家都晚,饭菜都凉了。妻子就问,怎么回来的这么晚?孩子说,我和我爸去商厦看奥运会了。妻子就说:要不咱买电视吧。我的原则是不借钱,当时买电视钱不够。妻子说:买吧。于是我和同事借了几百,买的是天津通信广播公司生产的北京牌电视(具体型号是8320)。电视买回来,接上电和有线信号,然后我就看说明书,孩子过来要摆弄,我说等会,我看说明书呢过,就这功夫,孩子已经把台全都调出来了。当时,孩子4岁。
我们家,广西,1985年冬,14寸夏普彩电,1300元左右,具体记不清,还要票才行。
我家,也是广西(玉林地区),应该也是1985年,因为我家85年全家人团聚在县城了。14寸的东芝彩电,当时是托人帮忙买的,价钱应该也是1300左右。同时邻居也买了的是金星牌14寸彩电。结果我家的东芝在2年内就坏了要送修(是变压器坏了零件还需要从日本邮寄过来,当时我们那里的电力非常不稳定,所以电器容易坏),而邻居的金星质量好得很。后来不知道多久之后,又修了一次。再后来在1992年的新年又坏了(我自己学着修了~因为我大学了学的就是电子技术,好了一个月,不久又坏),在大年卅晚上,吃了年夜饭后全家上街买了一个国产的金星21寸,这次坚持要买国产的。再后来不知道多少年之后,又换了一个长虹的25寸,再再后来就是我给老妈换了42寸的长虹等离子(家电下乡还省了400元,从广东运回去老家),一直用到现在。
说起电视机,最早是在部队大院里,大概是72年(具体记不清了),当时只说是电视,黑白的,多大的也不知道,那时只有8、9岁,在俱乐部一间不大的房间里,滿屋子人,新奇啊。反正也没看见什么图象。调试后,放了样板戏,一会雪花点,又一会是黑白条。从那后就没看过。父亲76年转业回老家,担任国企厂长,厂子效益全县第一,年终又不敢发奖金,那时彩电紧俏,要托人找关系买,还不能以单位名义买。父亲手一挥,买,以个人名义,找了当时南京军区后勤的熟人,买了一台20吋进口日立彩电,哇,惊动了全县,不大的厂办公室前场地,天天人山人海,好不热闹。那台日立质量真好,用了20多年,企业改制时,不知被谁搬走了。我家的第一台电视是松下的。80年托人买的。好象是14吋的,花了七百多。父亲好几个月的工资,质量真好,一直用到98年,坏了没修好。自己结婚时,花了2600,买了德国20吋沙巴,用了近35年。坏了买破烂(1990一2015年)。
很有同感。小时候,一群小伙伴们守在在乡邻家彩色电视前,偶尔有人困了睡了,关电视时,主人会好心叫醒睡着了的小伙伴。
我家第一台电视是1983年买的香港杂牌佳丽彩17寸,我出来工作后家里换了彩电就把它搬到我宿舍,再后来我也换了彩电,这机器又被我父亲搬了回去
仅供学术交流鉴赏使用,请先下载到本地。本内容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故园怀旧观点,如有侵权,请通过举报/报告问题功能发送通知。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