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是国产战争片的巅峰之作,到现在都少有超越的
解放后以反映国军抗战为题材的电影,开山之作和巅峰之作均为《血战台儿庄》,甚至于如果将范围扩大到国内战争片领域,《血战台儿庄》依然能占据很高的地位。
一、《血战台儿庄》的拍摄背景,强强联合
最早提出这个设想的是周总理,他在1965年欢迎李宗仁归国的宴会上向北京电影学院院长成荫提出了这个建议。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八一电影制片厂有两个编剧写成了剧本《血战台儿庄》,不过他们是以张自忠为主角的,而且将张自忠牺牲的地方改在了台儿庄,这明显和真实历史相悖,因此这个剧本三年无人问津。
1985年,广西电影制片厂重新提起拍摄《血战台儿庄》的想法,毕竟是李宗仁的家乡,不论从哪个方面讲,广西电影制片厂都是首选的制作单位。
不过,彼时的广西电影制片厂规模还是小,他们请八一厂协助拍摄,导演也找了八一厂的杨光远担任。
剧组首先要做的是改剧本,他们花了三千块钱买下了剧本,然后再邀请两位编剧参与改编,将主角张自忠改为李宗仁,同时搜集资料力求丰富剧情。
剧组曾先后找还在世的国民党将领郑洞国、李仙洲等人采访,一听说要拍《血战台儿庄》,老将军们都非常激动,李仙洲以90岁的高龄向参与制片的陈敦德敬军礼感谢他。
由于题材特殊,剧本经过了十七次修改,最终成型开拍。
整个剧组中除了广西电影制片厂这个正主外,八一电影制片厂和上海电影制片厂都派出了不少人参与拍摄,因此这部电影也算是一次国内影坛强强联合之作。
二、为何说《血战台儿庄》是国军抗战电影的巅峰
1、真实
杨光远在剧本修改时提出了一个重要建议,那就是顺着历史发展脉络写,也不搞闪回式的回忆,目的就是为了让观众能一直沉浸在历史的氛围里。
我们从《血战台儿庄》可以看到,该片描述的战役历史从韩复榘逃跑开始,一直到临沂阻击战、滕县阻击战再到台儿庄大战,整个过程完全按照历史脉络走向,中间的改编极少。
因此,整部电影看下来,基本上相当于台儿庄战役的全貌。
电影中有一些细节,比如人梯渡桥、运河鏖战等画面均取材于当年战地记者拍摄的录像片段。
曾让蒋经国为之感动的一个画面,蒋介石为王铭章落泪并且无惧日本飞机轰炸,这个也不是杜撰,而是来自于相关历史资料。
总之,《血战台儿庄》不论是在电影艺术上还是在历史研究上均有重要价值,这也体现了一种正确的创作思路,那就是面对真实存在的历史,根本不需要大幅改编,不能打着所谓的艺术创作旗号去篡改历史,那样只会适得其反。
2、写实
这个主要体现在演员上。
《血战台儿庄》在选择演员上力求几个原则:不求明星,要有演技。不求长得好看,要贴近人物。主要演员还要有军人气质,其中为了让饰演李宗仁的邵宏来找到战区司令官的感觉,导演亲自带头,全剧组人人碰到邵宏来全都尊敬地称呼他为“李长官”。
笔者选择几个片中的演员和历史人物照片对比,大家就能看出来了。
此外,《血战台儿庄》选择的外景地就在枣庄,为了拍摄该片,当地整体搬迁了一个村庄,然后在村庄院落的基础上进行布置,力求让外景高度还原历史。
3、朴实
《血战台儿庄》除了那么多知名将领之外,还有很多群戏和反派戏,在选择这些演员时,剧组尽量选择那些长相普通且具有相当经验的老演员,一定要让观众看到的瞬间感觉到“像!”
比如,饰演这位这位老大爷的就是上影厂金牌龙套,茂路,他曾在《小兵张嘎》里演过伪军。
饰演这位西北军老兵的也是上影厂的著名配角演员吴喜千,经过化妆之后他几乎就跟个正儿八经的西北军一样了。
还有这位后来在《雍正王朝》里演图里琛的胡荣华,他也来自上海,但他饰演的山东大汉格外传神。
此外,除了借调的解放军战士外,剧组还特意从当地找了一些矿工和农民担任近景演员,这些群众演员的形象几乎毫无破绽,他们中的有些人甚至就经历过那个年代。
而且,在处理日本将领的形象上,导演特别强调几位演员在表演时不必丑化角色,更不能演出脸谱化的“八格牙路”。
片中对战争场面的处理也非常朴实,不为了煽情而煽情,也不为了悲壮而悲壮。
比如吴喜千饰演的老兵,在绑上集束手榴弹时没有任何豪言壮语,只是平静地打开手榴弹盖子,平静地告诉新兵“学着点儿”。
新兵老兵都和日军坦克同归于尽,营长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等打完了仗,我请大家喝酒”。
朴实无华的台词,毫无渲染的演技,却是最感人的瞬间。
而到了影片末尾,导演的选择更是简单,他放弃原来设计的敲锣打鼓庆祝胜利的剧本,而是选择了“血肉长城”这个画面。
城墙上,一面残破的青天白日旗飘扬在空中,下面七百位群众演员组成了震撼的“血肉长城”,背景音乐里回荡着《义勇军进行曲》的前奏, 伴随着滴滴答答的电台和画外音,这个画面堪称战争电影里的极致经典。
综上,真正打动观众的,并不一定是流量明星,也不一定是昂贵的摄影机,也不需要人设五花八门的所谓“群像”以及大呼小叫的煽情,用真实的情感,写实的画面,演绎朴实的剧情,就足够了。
因此《血战台儿庄》这部电影不仅是国军抗战电影的巅峰,也是国内战争片的精品。
三、《血战台儿庄》的历史意义
《血战台儿庄》在我国影坛还有一个无可取代的地位,那就是用一部电影直接改善了两岸关系。
该片在香港上映后被台湾省人员看到,然后推荐给了时任台湾省领导人蒋经国,广西电影制片厂在请示有关部门同意后,专门为他传递了一盒录像带。
蒋经国拿到录像带后,邀请宋美龄和其他台湾省领导层人员一起观看,看完电影之后蒋经国认为大陆的政策已经发生改变,他们也要变。
于是,不久之后,那些远离家乡几十年的国军老兵们终于可以回家了,《血战台儿庄》居功至伟。
此外,笔者还注意到了该片中的一个细节,那就是一个日本军官捡到战死军官的全家福照片,背景音乐随即切换成日本特色的音乐。
这一幕虽短,但却代表了一个重大意义,那就是反战的思想,这也是我国战争电影中少见的体现反战思想的画面。战争对于双方来说都是伤害,我们需要记住的不光是英雄,还有惨痛的历史。
综上所述,《血战台儿庄》不论从艺术上、历史上以及现实意义上都是一部巅峰之作,其地位远非其他商业电影可比。
[修改于 25 天前 - 2021-02-05 20:13:11]
图片上这个矶谷廉介选的也不错,美中不足感觉韩复榘演员选的有点奸诈~,历史上没这么不堪~
本片和《铁血昆仑关》比较忠于史实,相对而言,本片比《铁血昆仑关》更佳。
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战争。小时候学的、听的,都是国民党不抗战,专门反共。这部电影尊重历史,反映历史,还原历史,这才是中国共产党人应有的胸襟。
电影是经得住时间磨练的经典。拍这个电影的时间段,正是中国出好电影的时候。
图片上这个矶谷廉介选的也不错,美中不足感觉韩复榘演员选的有点奸诈~,历史上没这么不堪~
韩复榘是有文化的,字写得也好。都是关公战秦琼那类作品给瞎写的,搞成张宗昌了。当然大兵当省长,那时候仗着有兵,想怎么来就怎么来,倒是真的,也不怨人家叨叨他
尊重历史,表现了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好片子,不是现在的抗日神剧可比的。
我们上中学的时候学校包场看的,当时感觉看这种国民党抗日的片子还不太习惯。
仅供学术交流鉴赏使用,请先下载到本地。本内容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故园怀旧观点,如有侵权,请通过举报/报告问题功能发送通知。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