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哈,好词好词!
这个话题其实老生常谈亦非一日,年年如此今又回环,还是不喜欢的多,叫好声寥若晨星。基于认知的不同,也列举了很多原因,我看了总觉得哪里没说透,总觉得还有其他的原因补充才能圆满。细思顿悟。其实,任何别的因素都只是附加项,都表达不了春晚的结症所在,在我看来:文化多元!是春晚不叫好不被喜爱好评寥寥的根本原因。
试想,春晚是什么年代开始并广受欢迎的?再想,那个年代还有什么现在大家包括年轻人还依旧喜爱且乐此不疲?没有。现在,早已被更加贴合不同文化、不同地域、不同年龄以及不同思想的各种文化产品所占领了。这是进步,大势汤汤不可挡。正是:
春晚难调众口,实潮流浩汤而来、而去,非人之能挽狂澜于既倒。自填首词表达感受。
《忆秦娥.西风咽》
西风咽,社渡寒鸦汉家阙。汉家阙,巍峨曾告,犯我偿血。
斗转星移轮轮月,禾黍宫苑归心绝,归心绝,不若自在,迎春是节。
万人空巷
一票难求
无论是电影、电视剧、比赛、晚会,……再也回到万人空巷、一票难求的境界了。
参与讨论,来个通俗版“忆秦娥”
春晚孬,多数节目实在糟。瞎糊弄,能力有限,水平不高。
莫道众口太难调,电影能卖上亿票。没观众,无论黑白,捉鼠好猫。
其实就是相当于一个单位的年终总结表彰大会呗,喜欢就看,不喜欢就不看,平常心就好!
文化多元,选择面广,楼主一针见血。平时能制作能播的都看过了,春晚还能搞出啥花样。
根本就没看出有文化!!现在春晚就是打主旋律,煽情,小鲜肉的牌,特别假,一个歌八百个人唱,个个都根人妖似的,恶心人!
好多年没怎么看春晚了,对春晚的印象还停留在赵丽蓉巩汉林的时代。今年过年闲了,看看吧,结果吓我一跳,其水平用一个流行语“断崖式下跌”来描述,比较合适。也是,如果每年都看,不良印象也是渐进式,不觉得突兀。
真想不到,一个堂堂国家电视台,集最强财力人力号召力于一身,竟然将一台超大型文艺演出搞成这个鸟样子,也是服了他们。
楼主的观点,我不太认同。我不认为文化多元是春晚不叫好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应该是14楼所言。
不仅仅是众口难调的原因,春晚团队态度明显有问题,比如今年出现的那个服装秀,明明有大量的西方宗教元素,硬要冠上“中国风”的名号,而且这个牌子本身有抄袭的嫌疑。另一个就是春晚舞台上一晃而过的带有明显日本元素的古建筑,一个中国的传统节日的庆典晚会居然出现了以倭代汉的古建筑,总归是不妥的。
不仅仅是众口难调的原因,春晚团队态度明显有问题,比如今年出现的那个服装秀,明明有大量的西方宗教元素,...
我没系统看。不过我知道的是日本古建筑也是唐朝样式,基本有看唐建筑到日本的说法。不知是不是唐朝的式样
我没系统看。不过我知道的是日本古建筑也是唐朝样式,基本有看唐建筑到日本的说法。不知是不是唐朝的式样
“汉唐在日本”这个洗脑包真的误导了太多人!其实日本古建筑和中国古代建筑完全是两码事,我不是古建筑专业的,但我看过很多历史专业和古建筑专业的人士科普过中日古建筑的区别,简单地说,为了应对降水的增加,必须要提高屋顶的举高、增加坡度。中国用抬梁很自然、简洁、实用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内空开阔,结构简洁,弧线流畅,比例协调,木架柔性抗震。日本却做不到,所以叠床架屋,发展出了臃肿、杂乱无章的小屋组,只是外表有“大唐风韵”而已,内里的灵魂早已经是日本的了而不是中华的。这就是中日传统木建筑在真正核心的木架结构上的区别。清代的木制建筑都比日本更有资格号称“中华古韵”。
真正的大唐只有在中国才能找到,去日本找,找到的也只是一具变质了几百上千年的文化遗骸。
春晚团队犯这种以倭代汉的错误,足以见其的用心不足。
“汉唐在日本”这个洗脑包真的误导了太多人!其实日本古建筑和中国古代建筑完全是两码事,我不是古建筑专业...
唐代建筑尤其是木质结构极不容易保存,加之中国战乱频仍,兵连祸结导致留存几近于无。
而日本的唐代建筑其实也面临着年久失修等问题,但日本尽力去保存和修缮,今天保存极为完整的唐式建筑——唐招提寺就是明证。这些都是古建专家考察认定,虽也修的变了些样,但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汉唐在日本”这个洗脑包真的误导了太多人!其实日本古建筑和中国古代建筑完全是两码事,我不是古建筑专业...
要么就民粹,要么就专业。专业加民粹,味道总是有点怪怪的。
汉唐之风,怎么也是中国鼎盛高光时刻。如果放一些元、清上去,估计又有人不爽。所以有坛友说:众口难调呢
唐代建筑尤其是木质结构极不容易保存,加之中国战乱频仍,兵连祸结导致留存几近于无。而日本的唐代建筑其实...
从建筑学的角度看,日本建筑对中国建筑的沿袭与演义,其实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简单说就是和唐代差不多。通俗说就是一样。
日本建筑真正与中国不同的,其实是园林。枯山水是日本独创,与中国园林大异其趣。
从建筑学的角度看,日本建筑对中国建筑的沿袭与演义,其实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的。简单说就是和唐代差不多。...
如果我们不拘泥国别,你会发现各国都有其适合当地民情、民俗和文化高度的服饰、建筑及园林。我觉得真的都很好,也应和了诸子百家的精髓以及百花齐放的争研
拿来主义并非一无是处,我们所谓的创新的根基都是拿来的
师夷之长以制夷,这个国策虽从长远而言不如日本推到重来的效果,但当时清廷以目的而手段【苟延残喘了统治】,一定还沾沾自喜。
唐代建筑尤其是木质结构极不容易保存,加之中国战乱频仍,兵连祸结导致留存几近于无。而日本的唐代建筑其实...
楼主,我不知道你是不是没理解我的意思,至于唐招提寺,最开始确实是鉴真大师东渡日本后带过去的唐样建筑技术,跟日本其他时期建筑要经过朝鲜半岛二传手的技术有所不同,这次是直接从大唐引进的建筑技术,它在建成的初期确实是可以称为正宗的大唐风格的建筑,可是它经过了那么多次的改造,从内到外都已经变了,变成完全是日本风格的建筑了,现在若再给它冠上“中华古韵”“唐代建筑”,则是对中华文化和日本文化都不尊重的表现。
国内节目若要展现大唐古建筑,大可以参考山西的五台山佛光寺,或者辽代建筑也可以,辽代建筑也基本沿袭了唐代建筑的技术工艺,保留了唐代的建筑样式与做法,没必要去照搬日本的古建筑来误导人。
每次说起”汉唐在日本“这个话题,总是会引起很大的争议,下面的评论还说我是”民粹“......
再次重申,我不是专业人士,我一开始也是信了”汉唐在日本“”日本冰箱论“,近几年看到越来越多的人讨伐这种说法,于是跟着他们了解了一下这方面的知识,结果真是大吃一惊,原来”以倭代汉“的现象如此泛滥,不止是大量的仿古建筑在以倭代汉,很多影视剧当中频频出现日本灯笼、日本扇子、以及和式服装和发型,潜移默化中误导了很多观众。
我不知道这种想法算不算民粹,我们不否认历史上日本从中国学去了很多东西,但是在漫长的岁月中,它们早就被日本人改造成完全是日本风格的东西了,与真正的中华文化相差甚远,我们如果要真正地尊重日本文化,我们就不应该把具有明显日本风格、与中国传统不同的文化元素强行安上“中华”的名号。
现在很多人之所以警惕”以倭代汉“,就是因为他们意识到这种鸠占鹊巢式的文化入侵会慢慢地覆盖真正的中国文化,人们相信日本保留了很多古代中国的文化元素,日本的那些茶道、花艺就是真正的中国文化,欢天喜地地跑去学习,而真正的中国文化则慢慢被人遗忘在历史长河中。
我发现了我和大家讨论时出现的一些问题,我的观点是日本文化有自己的独特之美,不反对国内建一些日本风格的园林,但是建好了之后不要说这是“中式园林”,不然很容易误导游客了。历史上日本从中国学去了很多东西,但日本人素有改造传统,从中国学去了之后很快就琢磨着加入自己的东西,所以日本文化虽然受中华文化影响很大,但它也是独立的文化了,大家不因该一股脑地把日本的东西都当作中国的,有些经过演变,演变成和当初从中国传过来时完全不同的样子,这时就不应该再给它安上”中华“的名头了。不知道这种想法算不算”民粹“。
日本很多东西真的没大家想的那么古老,不要说晚明了,日本江户以来的传统服饰、纹样、绘画、器物有很多清代的影子,因为明治以前中国对日本的文化输出就没有断过,但大家很少知道这些,不知道是不是也是日本很少宣传日本文化和清代的关系,总之在国内人们总是把日本和汉唐联系在一起......
我觉得日本自身也有在强行迎合”汉唐在日本“这种论调,他们自己复原的奈良时期的日本女子的发型和服饰,其实是近现代日本人照着中国的资料蒙混搞出来的......
仅供学术交流鉴赏使用,请先下载到本地。本内容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故园怀旧观点,如有侵权,请通过举报/报告问题功能发送通知。
200字以内,仅用于支线交流,主线讨论请采用回复功能。